新的世纪,读者为何对名人家书爱心依旧?只缘——亲情爱情友情,家书写满真情;树人育人立人,读者读懂名人。
题记——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,一封家书宛如一部唐朝史书,凄厉清扬、扣人心弦。一千年以后,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,一个女人捧着数百封家书,感喟流涕: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,那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。时光飞速地流逝,新世纪的钟声早以敲响,信息时代的人们走进了零距离的地球村落,那封从遥远的世纪跚跚而来的家书,成了二十世纪最美丽的回忆……
走进北京图书馆,笔者发现: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,一部厚厚的二百万字的《曾国藩家书》竟有北京古籍出版社、中国华侨出版社、改革出版社等六家出版社的不同版本,共计发行44,050册。而在西单图书大厦,发行了十八年的《傅雷家书》畅销势头依旧不减。几个月前,三联书店将《傅雷家书》第十九次重印。该书至1985年初版以来已再版5次,发行超过100万册。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甚至以租型方式出版了《傅雷家书》初中生读本,首次发行20,210册,其影响可谓空前绝后。
人们没有忘记家书。随便哪一家大书店,随便问哪一个营业员,他(她)都会告诉你家书在哪儿。书架周围,你亦会发现神情虔诚而肃穆的读者,他们捧读的或许是曾国藩、左宗棠、严复,或许是鲁迅、傅雷、闻一多、陶行知、巴金、沈从文。再读下去,收益肯定多多:读曾国藩的家书,可以发现这位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、已经大红大紫的钦差大臣,竟有“居官不过偶然之事,居家乃是长久之计”,“凡有盛必有衰,不可不预为计”这样的自我告诫,透露出曾氏的精明和清醒,蕴含着他对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警觉。他教诲子侄“有福不可享尽,有势不可使尽”,“将相无种,圣贤豪杰亦无种”,这些话也十分耐人寻味。
读鲁迅给许广平的信,可以发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、文学家对黑暗势力的抗争是何等沉着和坚韧;读闻一多留美期间的家书,你会感到落后国家的公民在异国所受到的轻蔑,并由此迸发出的爱国激情,以及盼望祖国早日新生强大的热切愿望。
读巴金、肖珊及沈从文、张兆和家书,你会明白命运是如何将崇敬和爱慕连在一起,让有情人饱经岁月风雨、人世沧桑而相濡以沫、相敬如宾的深深挚爱。读傅雷家书,你会感到一位伟大而平凡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关切,舐犊情深,“你会贴近那颗蓄满着大爱的心”。
人们喜爱家书,因为家书自身的史料价值,乃至于文学欣赏价值,历经时代风雨的淘洗、愈加显示出思想的光芒和诱人的魅力。
也因为人们爱家,人们相信家是与外界社会绝然不同的,他可以充满爱、关怀及了解,成为“一个人养精蓄锐的场所”(萨提尔语)。而家书为家编织着经久不衰的感情纽带。
更因为家书为家填充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,给了家以生命力,甚至为我们留下一个更有意味的语词——家庭文化。在大学里教授哲学的孙国平老师对《曾国藩家书》是情有独钟:“教子之道”是曾国藩的得意之作。他不但培养出曾纪泽这样的外交家及算学家曾纪鸿,孙儿辈又有诗歌被誉为“湘中第一家”的曾广钧,曾孙辈有著名的教育家曾宝荪。所以,从清末到民国,从富家到贫民,从官僚士大夫到普通民众,把曾氏家训奉为至宝,也就不足为怪了。人们也读懂了曾氏一家步入晚清中国最著名家族之林的真正缘由。而摆在读者面前的《傅雷家书》,也是一本“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、呕心沥血的教子篇”,傅雷之子傅聪潜心八年,由一名年轻音乐学子成长为一位蜚声乐坛的演奏大家。这一点,对于在人大读博士的蔡雯女士来说,感触尤为深刻:当年正是在父母的严厉教导下,她和两个弟弟后来都读了博士。那时读家里的来信与读《傅雷家书》所留下的印象,至今难忘。
也曾有人对美国数十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作了一次调查,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:百分之八十的科学家背后都有一个更为深厚的家庭文化作为支撑。也许正是这样的起点,注定了他们一身的辉煌。
这又不能不让人想起影响中国千余年的《颜氏家训》、《朱氏家训》。一部部家书走出了家门,便成了一种文化、一种养料,她不仅滋润了一个家庭的成长,亦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座“洁白的纪念碑”。